找到相关内容298篇,用时2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宗教的交谈

    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圣谛的原初意义之所在。 所谓的“苦”、“集”前两谛解释人类的痛苦以及世界的形成。 人的出生及其后一生的条件,是由生、老、病、死种种痛苦构成的。 除此之外,还有怨憎会、、求不得...上帝的和谐关系。 不过, 如果人可能自我封闭于上帝之外,上帝的是无限宽广, 甚至这样自我封闭的状态,也不可能阻止祂的的穿透。 圣奥古斯丁 (St.Augustine) 如是说:“即使我在地狱里面...

    沈清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2356520.html
  • 李商隐诗歌佛学意趣

    金刚六如偈,形象地表达了佛教的无常体验。诸法无常,人生为无常患累所逼,不能自主,便产生了种种痛苦,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、五取蕴这八苦。  与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一样...甚至祸起不测,生离死别!对别离苦的咏叹,也是李商隐诗歌的主要内容。“露如微霰下前池,风过回塘万木悲。浮世本来多聚散,红蕖何事亦离披?”(《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燕作》)“人世死前唯有,春风争拟惜长条。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05757342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史自序(1)

    而不是从心性去解说的。前三行是对“怨憎会”,“”,“求不得”苦的进修。修道者是人,是生活在人间的。无论是个人,是佛教,都要着重人与人的和谐,所以佛的律制,特别重视“息世讥嫌”。悟道者不是处身旷野...的。这本是“教法”与“证法”──一切佛法的通义,而‘楞伽经’着重于二类的区别,对机的差别,而重视宗通的自证。如‘楞伽经’(大正一六)说:  “言说施行,真实名字。分别应初业,修行示真实。真实自悟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54058219.html
  •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

    苦中解脱出来。佛教中所说的苦,有很多种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谓之四苦,若加上怨憎会、、求不得、五取蕴苦则谓之八苦。这些苦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遭遇到的。而人在社会生活中,常常不是一帆风顺,总会有...士大夫的常识。兹从三个方面简述之。  一是佛教的空无观。“空”当然是与“有”相对,是指一切存在之物,皆无自性、实体,这种思想即称为空,它是大乘佛教,特别是大乘空宗的根本思想。空,简而之可为两类:人空与...

    李小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85758426.html
  • 感悟方立天先生

    此四苦之外,还有四苦,成为八苦。另外的四苦是、怨憎  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盛苦。人生最难耐的是与所的人别离。文学作品中,悲莫悲兮生  ,执手相看泪眼,写的便是别离之苦。不是冤家不聚头,...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   篇。文章发表后,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,……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,但我清楚地知道,   它我要达到的目标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。我要完全达到设定的目标,还需要殊胜的因缘。...

    吴 言 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259063.html
  • 藏文化特性论探(下)

    烦恼和痛苦是最关怀的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肉体的、生理上所遭受的苦;、怨憎恨、求不得、五取蕴是精神的,心里上所遭受的苦。佛教的前四苦属于自然性的后四苦属于社会性的,这便是“苦谛”。“集谛”探讨苦的聚集和生起的根源;“灭谛”是彻底断灭一切苦及其根源,而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界,即涅槃或净土;“道谛”是通向涅槃的道路。“四圣谛”作为佛教的基本理论,是佛教对现实人生之苦的关切,即是对众生之的体现,凸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659067.html
  • 早期禅宗的楞伽禅要点

    ”、“求不得”苦的回应修持[7]。讲修行先得交代修行的依据,这里就引出了禅宗实践的理论来源。也就是“理人”,也即是&...,是成圣;依大乘法说,就是(分证)成佛。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,壁观禅法的特点在于“藉教悟宗”,即启发信仰时不佛陀言教,一旦生信,就要“不随于文教”&...

    宋立道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1759557.html
  • 论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

    ”作为人生八种痛苦之一,把消除离别分隔作为人生的重要追求。《阿含经》中就说:“有离别者,善为和合,使相亲敬。”两岸佛教同根同源,法乳一脉,两岸佛教界相处融洽,...、“一切众生慈心相向,甚有念,皆悉和顺”的关系模式,对于人际之间的相互冲突,提倡“众生好斗诤者,和谐别离,广令安隐”,并认为“和合众生斗诤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85560216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临终关怀”的看法

    面对呢?请大师开示。  答:  人生之最后,中国人有一句话叫“节哀顺变”。但是家中一旦有个亲人往生,整个家族还是会笼罩在一片哀伤、悲戚的气氛中。尤其愈是亲密、感情愈好的亲人往生,愈会感受到“”之...想念我的人,  延续我的愿心。  慈悲伟大的佛陀!  我终于了然:  生命如坚韧的种籽,  花落果成,生灭不息。  因此,亲友悲伤的泪水,  不再是结缠缚。  慈悲伟大的佛陀!  我终于可以听到:  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062510.html
  • 禅观与念佛

    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会、、忧悲恼等八苦,但八苦毕竟是一种现象的描述,并非理论的论证。於是佛教一方面把八苦归结为“五阴盛”,即人身是五蕴和合,没有常一自在的主体,由于五蕴...苦乐,得净念,入舍根,得第四禅。获无想报。’   有一师,说如此处,名为解脱:‘从定觉已,然后方知非解脱处。离色想,入空处;灭有对想,入识处;灭无量识想,唯观一识,入无所有处...

    方广锠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263400.html